雜記:《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讀後之日本近代文學再思考

王豫
Jul 15, 2021

--

這本書想細分成讀後的「雜記」與整理書中內容和自己所想的「筆記」。

因為自己可曾是日本近代文學狂粉啊,日本近代文學之重要性對我而言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解決。但這本書在書櫃放了好幾年,且是自大學以來第一次再度深刻接觸到日本文學(有點慚愧);在大學甫畢業時閱讀此書,帶著燒燙燙的英美文學/理論知識,對於再度觀看日本文學的方式與過去大不相同,有較多的發現與思考,更甚者能帶著對日本近代文學的觀點回過頭審視英美文學。

在四年幾乎沒讀什麼日本文學的情況下(讀的只有坪內逍遙《小說神隨》、尾崎紅葉《金色夜叉》與海野十三短篇小說集,但大學前大概是這的好幾倍),讀起這本書來熟悉的作家名字都回來了,興奮的感覺就像你移民到挪威卻在路邊找到基隆廟口的炭烤三明治一樣!!

炭烤三明治

沒有日本文學我大概也不會變成文學腦粉吧。

日本近代文學(明治~戰前文學)可說是我對文學世界的啟蒙物:自太宰治始、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宮澤賢治、中原中也、谷崎潤一郎⋯⋯自國中被太宰治「帥到」開始(那時看到他最出名、陰鬱的照片幾乎是以一見鐘情literally 來形容),有關日本近代文學的日文、中譯版,能買就買能讀就讀,雖說並非專業但也有小小研究。不過,年紀尚輕(?)且缺乏文學相關知識與訓練的我,不過就是普通讀者,並無細細鑽研分析字裡行間的寓意及奧妙:白樺派便是白樺派、《我是貓》不過是隻貓跌到酒甕溺斃了,諸如此類。

本書正如許多文學批評、理論專書般,旁徵博引了許多和洋哲學家與文學評論家,因此或許本書到現在才讀也是合適的:對日本文學的既有知識加上在大學期間讀到的批評家、西洋文學史脈絡在此派上用場,倘若高中時的我看了這本也不見得會懂吧。

雖說到大學所讀之日本文學數量寥寥可數,不過心中一直有個疑問:該如何將和洋雙邊文學相提並論?是否有可以比較的空間?何以比較?又要以何進行比較?在大學期間,我曾試著回想過去所讀的日本文學之內容,到最後這樣的研究想法日漸枯萎——雙邊文學實在不知如何進行對話。美學、宗教、文化歷史等等脈絡皆不同,受英美文學影響的作家能想到的便是夏目漱石而已;且,相關研究之學者少之又少,找遍台、日、歐美幾乎沒有相關研究(只有這本,也可能自己不會找)再後來讀了一點文學理論後,我有曾試著想以西方文學理論的方式解讀日本近代文學,無奈彼時太菜逼八(現在也是啊),看不出什麼所以然,這樣的想法就慢慢被淡忘了。

不過讀了這本書又有點重燃這樣的興趣了,本書的確提供了諸多相關的視角(如「風景」之再現、敘事角度、寫實主義之影響、基督教之影響等)可以作為切入點,詳細內容會在筆記篇說明。

更想在這紀錄的,是對「私小說」的再思考。

歐外、太宰、花袋、芥川等皆是日本「私小說」文體之旗手,以前什麼文學理論常識皆無的我自然是歡歡喜喜什麼都讀,但後來在大學某課堂上,教授如是說:

「文學是要能揭露世間疾苦的。文學是要寫出社會、寫出世界。」

那寫出自身情感、揭露自己不為人知秘密,或描繪自身風景的「私小說」是文學嗎?有文學性嗎?真正的文學又是什麼呢?什麼樣才能是文學?那時這些問題浮現於腦海中,我開始對曾經最愛的作家——太宰治——畫上問號。

沒落貴族、纖細且脆弱的弱者、絕望如深淵的內在風景,太宰的作品能被稱作「純文學」嗎?他的文學價值為何?

說真的,回過頭來我看不出個所以然。

不過,這也都是以「回憶過去所讀」為基準,或許現在再讀有會有其他看法也說不定。

用字、角色間的互動、起伏、內心獨白的撰寫、作者對於文學所懷抱的觀念與看法⋯⋯

該是重讀日本文學的時候了。

--

--